搜索
网站支持IPv6

挖掘“文化+”特色 铸就“城市三水”之魂

发布时间:2018-05-24 10:49:00 来源:三水区委宣传部 【字号:

  从一座城市旅游归来,什么样的城市才会被众人牢牢铭记,弥久难忘?显然,唤醒味蕾的美食、纵横交错便捷的现代化路网、气势恢宏的高楼大厦在新时代已经不足以让我们刻骨铭心。笔者认为,只有在文化中滋养的城市才能够在游人的脑海烙上深深的印记。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将一座城市历史的厚重、城市的肌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融合串成城市的灵魂。

  说起来,三水文化旅游特色鲜明。

  一是在于“寿”。三水民间有句俗话,“三水走一走,活过九十九”,寓意了三水人的长寿。三水百岁老人数量达到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二十二,是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的3倍,是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也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

  二是在于“水”。三江汇流,是“三水”这个地域名字的来源。大自然的神奇孕育出瑰丽的人文三江聚源:西江,从乌蒙山脉走来,粗犷豪放;北江,从赣南走来,斗折蛇行;绥江,从粤北走来,一路欢歌。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中国魔水”健力宝,如今更成为“中国饮料名镇”“中国饮料之都”。

  三是在于“古”。三水拥有“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山水交融的优美田园景致,更难能可贵的是现代之城中亦坐拥“古色古香”:占地14000多平方米的庞大水磨青石镬耳屋古建筑群——大旗头古村、刻划出古人往来交流历史轨迹的三水古驿道、两百多年的西南武庙、和谐兼容儒释道三教的胥江祖庙、文笔山脚下的长岐古村等。

  如今,人们更加关注精神领域的需求,文化旅游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已经迈入“GDP千亿俱乐部”,探索“城市三水”新发展的三水正在“讲好三水故事,展示佛山风采”,出台《三水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文旅名城,令人期待。

  然而就三水区文化旅游服务供给而言,虽然本土文化特色正在不断得到普及和强化,但旅游特色资源开发、保护、落地推广实践等方面还略显不足。要克服这些短板,要想以文旅产业为媒,拉近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需要相关部门在定位、整合、特色三个方面继续下功夫。

  一是注重定位,要构建“城市三水”主题文化,强化认同感和认知感。每一座城市都有其主题文化,三水的主题文化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提炼、弘扬。当前,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竞争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一直以来,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在三水都有比较完整多样的呈现,2018三水旅游文化周活动也评选出了“三水十大文化名片”,但是,三水人对三水的核心主题文化仍有困惑,缺乏整体认同和认知。因此,三水有必要深挖并重构、发扬城市主题文化,同时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价值再造,让其成为推动城市三水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注重整合,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界跨业融合互动。从地方实践来看,“千城一面”和同质化竞争已到了穷途末路,而“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在大湾区独此一家,因此,三水需要在构建主题文化的前提下,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整合各镇(街)特色资源,充分利用三水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走本土首创的路子,通过跨界要素集成和跨业动能汇合,积极创新“文化+旅游、+农业、+健康、+体育、+工业、+研学”等新模式,使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以及公共文化重大项目产生外生文化增值动力,实现三水“文化+”效能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区一盘棋的高度着眼,使各类文化主体、各特色小镇以及各类产业之间形成新型协调关系。

  三是注重特色,要用心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有特色。三水历来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似乎本应成为珠三角区域特色的三水本土旅游资源却在同质化竞争中迷失了方向。例如,三水荷花世界旅游品牌曾经独树一帜,但经营方长期以来未能坚持把“荷花”做专做优,在后期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又如,三水有着历史悠久的长寿文化,但却发掘得不够充分到位,使“长寿之乡”有品牌而缺少内涵支撑。而在古村、古驿道、古庙、古祠堂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更应顺势而为,修旧如旧,尽可能准确反映历史原貌和当时的文化信息,在活化的同时赋予三水区各古景区内生文化联系,让其联动展示出三水曾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江汇流,江水不息,文化永远流淌……当“城市三水”在发展中坚持城市承载文化,以文化丰富城市内涵,让城市与文化互相滋养,“城市三水”扬名粤港澳大湾区,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