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站支持IPv6

佛山市三水区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二)

发布时间:2007-11-24 00:00:00 来源:三水区人民政府 【字号:

四、农业物流中心规划

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速农业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有利于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三水区发展现代农业流物的优劣势分析

1. 优势条件

1)基础设施完善,为发展物流创造了条件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水区拥有“1条国道、5条高速公路、1条三水大道、一条铁路、一大港口、3大旅游码头”,为三水区有效地融入珠三角大交通网络,接受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密切与粤西地区联系,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三水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信息通讯方面,三水区的整体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2004年,全区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5.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8.60万户,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36部。三水农业信息网、金农网等涉农网站以及三水区农业信息服务站、三水区白坭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三水区白坭镇凤果村委会农业农业信息服务站等共计24个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立,则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流的传播。

2)特色基地、农业品牌和市场建设,为发展物流奠定了基础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三水区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发特色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区拥有9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立了范湖韭菜花、三水白鸭、黑皮冬瓜等一批农业名牌产品。三水区还建有大小农贸市场共计37个,其中有5个市场已纳入市场食品准入管理。此外,已成立的三水区金本永发农产品购销部、三水区水果公司也有助于全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特色基地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以及农贸市场、涉农公司、企业的建立为三水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3)产前服务不断完善,为发展物流提供了便利

产前农业生产资料有效供应,是发展物流的必要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物流主要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兽药、肥料、农膜、饲料和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物资资料的流动。经过多年发展,三水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流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由供销部门供应为主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供销、农技、企业、民营经济等多方参与,批发、零售、代理、专营相互结合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供销系统的化肥生产与销售,农业部门的种业集团、农技生产服务部等已成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主体。

 

2. 劣势分析

1)龙头企业少,企业素质低

企业是物流的市场主体。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建立,最终要靠龙头企业。但三水区农业龙头企业少,仅有2家市级龙头企业,且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发展。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为农业物流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企业,因此,运用现代物流管理办法,整合物流资源,示范农业物流发展,缺少龙头带动。此外,农贸市场、供销、粮食、运输等涉及农业物流的部门,虽然都有一定的物流基础,但普遍存在“小而全”、相互割裂,各自为阵,缺乏整合的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联合的整体,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脱节,从而导致信息不畅,农产品单向流动的多,双向流动的少,企业离农现象突出,最终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农业物流系统缺乏合理规划

规划问题是当前三水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农业物流日益重要而又缺少规划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其质量、规模和效益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制定三水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规划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

(二)建设规划

1. 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构建交通方便反映快捷的物流通道

在硬件建设方面,以三水区交通规划为依据,以广三、广肇高速公路、广三――三茂铁路为主干,321国道为骨架,以省道、县道、乡村公路为基础,加快珠三环、广明、广贺以及广肇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国道、省道干线的升级,同时利用三水区特有的河、涌优势,改造,扩建,整合现有码头,以构建三水区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即“5条高速公路系统、由34横纵跨南北东西公路以及国道321三水段组成的快速公路系统、广三―三茂铁路系统,以三水港为代表的码头水运系统”。

在信息网络方面,要完善三水农业信息网、金农网的整体功能,同时加强镇区的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及时捕捉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指导农民种养和销售的目的,构建三水“农业物流信息高速公路”。

2)完善物流装备

组建大型农产品运输企业,合理配置设备资源,提高运输设备的利用率;发展专门运输鲜活农产品的冷藏车(船)、集装箱,减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改进特色农产品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就地选材,精心设计,实现分级分类包装,普装与精装相结合,使之既适应装卸运输,又能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农业物流规划

1)物流中心规划

根据综合情况考虑,农业物流中心选址在乐平镇的三花路与大南路交汇处,即大岗回环的附近。该地位于三水区中心位置,且邻近周边县、市的农业主产地和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农产品丰富,因此规划在此开辟500亩左右的土地,建立三水综合农业物流中心,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搭建农产品市场平台,引进和扶持一批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企业进入中心。同时,开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争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2)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

在现有的已纳入市场食品准入管理的5个农贸市场基础上,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鼓励社会投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要求年交易额在3亿元以上,开展农产品的批发、展销、零售等服务业务。

3)调整、完善农产品集贸市场

城乡农产品集贸市场作为传统的流通业态,在活跃城乡市场,搞活城乡经济,保障城乡居民供应等方面均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且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水区共有37个农贸市场,其中仅5个纳入了市场食品准入管理,余下的32个未纳入市场食品准入管理的市场,在农产品的监测与管理、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因此,对现有农贸市场应加强管理,有步骤地改造,逐步完善。

3. 农业物流支撑体系规划

1)鼓励发展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可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物流业的货物供应。因此,三水区应结合本区实际,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鼓励蔬菜年购销量5000吨以上,三鸟年购销量300万只以上,水产品年购销量2000吨以上,肉猪年购销量5万头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收购本区的农产品。

2)引入和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主要引进和扶持建立水产品深加工厂、畜禽产品深加工厂等。开展初步加工、精深加工,包括包装、再包装业务、定制加工业务等,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3)建立农产品的中转贮运服务体系

培育和扶持一批流通中介组织,鼓励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建立水产品、畜禽加工农产品的贮藏仓库,开展多种方式联运和中转仓储服务、装卸业务、保管业务、维护货运安全服务等业务。

4)建立农产品产前产后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包括报关服务、纳税服务、维修服务、代理服务、广告业务、会展业务等,同时,开展电子商务服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订购、导购,锁定客户,追踪服务,为客户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把以上各个环节更好地整合衔接起来,以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

4. 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新型农业物流业规划

大力发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业。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组织,积极发展农资经营连锁店,构建龙头带动,连锁经营,管理规范,优质服务的农业物流供应体系。主动适应消费者需求,在城区发展1-2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在各镇建立1个农产品配送分中心。同时,把农产品集贸市场与农产品连锁超市结合起来,设立农产品连锁店,完善设施,丰富品种,优质服务,扩大农产品物流渠道,提高农业物流效益。

五、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1. 农耕地重用轻养,土地存在退化趋势

2004年,三水区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达1247.04公斤/公顷,比上年增长8.50%,农药施用量达78公斤/公顷,比上年增长7.07%,农膜使用量达35.39公斤/公顷,大量的农膜未加回收,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对土壤的污染,破坏其肥力,产生对化肥的依赖,使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和土地退化。

2. 生态公益林建设还刚刚起步

生态公益林是林业系统中承担生态功能的主体,生态公益林建设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三水区,其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在近两年才真正到位,生态公益林应有的生态价值在近年内难以完全实现。

3. 森林质量及其生态功能较差

尽管三水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8%,但因历史原因,全区林地的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量低;林龄结构不够合理,近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重小;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纯针叶松林为主。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建设用地不断侵占林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上述状况说明该区的森林质量较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相对低下,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 湿地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湿地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其生态价值方面,是大量动植物资源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湿地资源在水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三水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则需要占用大部分湿地:如中部的云东海地区,古代为三水的一片沼泽,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内陆湖,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但是,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造成云东海地区水面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 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三水区还没有设立自然保护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三水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中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多有关。但保护和培育一批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地区,对维持佛山市和三水区的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统筹市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规划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协调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全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 因地制宜原则。从三水区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 量力而行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 便于操作原则。规划要与三水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三)规划目标

在本规划时限内(2005―2020年),三水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较好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初步建成迳口华侨经济区生态屏障,建立起一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示范村镇,逐步实现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过渡,逐步建成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消费体系和社会文明规范,把三水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区。

(四)农业生态环境规划

结合三水区农业发展现状,本规划紧紧围绕规划重点与规划目的,将全区划分为北部生态林业功能区、河涌整治建设区、农业生产区以及生态工业控制区。

1. 北部生态林业功能区发展规划

1)基本概况

三水区林地面积少,林地主要分布于区境内的北部山地,森林覆盖率低,远低于广东省56.3%的森林覆盖率。该区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调控和保障作用。范围包括三水区北江干流西侧贯穿迳口华侨经济区至大南山风景区的大片林地,含迳口华侨经济区、大塘镇和芦苞镇的北江干流以西的低丘地区,面积约164.5平方公里。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是重要的林业基地和物种基因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本区域的主要特征,其生态服务价值较高。

2)规划重点与措施

重点:突出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已破坏生态环境的恢复。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大南山森林保护区;切实做好北部这一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根据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刚刚起步,还不能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净化大气、水质以提供良好生态效益的现状,重点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统筹林种布局,着重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根据森林的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量低;林龄结构不够合理,近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重小;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以纯针叶松林为主的特点,着力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加强对中幼林的抚育,大力提高阔叶林的面积比率。

措施:依托本区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资源型产业的开发:利用北部山地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基地、果木苗基地;在丘陵缓坡地,发展山区畜牧业;依托生态优势,开发和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基地,打响绿色品牌。严格控制本区域的发展规模,禁止一切导致森林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同时严格限制工业企业进驻本区,加强对已破坏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

2. 江、河、涌整治建设区发展规划

1)基本概况

该区主要为三水区现有饮用水水源地、北江,西江备用水源地以及广州市饮用水源的源头区,生态环境状况较为敏感,且江、河、涌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对全区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境内的西江、北江干流以及漫水河、芦苞涌、乐平涌、西南涌、大棉涌、大良涌、左岸涌、大塘涌等大小河涌。全区历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江、北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国家地面水水质Ⅱ类标准,而大棉涌、大良涌、西南涌、左岸涌等河涌水质均超过国家地面水水质Ⅳ类标准,属重污染区,其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2)规划重点与措施

重点: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规划控制目标,参考《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并结合三水区实际,对全区地表水按功能进行区划,即划定西江干流、北江干流为Ⅱ类水环境功能区,漫水河为Ⅲ类水环境功能区,西南涌、大塘涌、刘寨涌、芦苞涌、乐平涌、左岸涌、大棉涌、樵北涌为Ⅳ类水环境功能区;同时划定石塘水厂、西南水厂、金本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下游500m,两岸300m范围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上、下游各3000m为二级保护区范围。

在划定水环境功能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对河涌淤泥的清理以及河道两岸生态廊道的建设。

措施:为达到上述水质保护目标,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江、河、涌的污染来源,污染状况进行区别处理,严格贯彻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的理念,加强对水污染型企业的监管;着力加强芦苞涌、西南涌以及乐平涌两岸生态廊道建设,以确保河涌进入广州市水源地流溪河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对淤积严重的河涌进行清淤处理,以拓宽河床,增加流水,提高河涌自净能力。严格限制在西江、北江两岸500m范围内进行水产养殖,确保水质安全。

 

3. 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基本概况

该区主要包括迳口―六和农业园区、大塘农业园区、芦苞―乐平农业园区、青岐农业园区以及白坭农业园区,是全区农业生产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集中分布区。其农业生产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种植、水产养殖、以及畜禽―水产的基塘系统立体养殖。

2)规划重点与措施

重点:以农业规划为基础,推广生态农业,发展都市农业。

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通过园区规划达到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的目的;限制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加强鱼塘的水质管理,在基塘养殖系统中推行水质的定期监测,确保立体养殖模式的安全;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引导农民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向都市型农业方向发展。

4. 工业区生态控制发展规划

对工业区实行生态控制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1)基本概况

主要包括大塘、芦苞、乐平的三水大道以东地区、白坭和西南的大部。该区是全区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城镇工业企业密集,未来佛山市传统和新兴的各种工业企业将会整合于其中,这类地区的建设初期必然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加以严格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监管。

2)规划重点与措施

重点:合理规划工业园区,逐级引导村镇级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生态产业园区的高标准建设。

措施:一方面控制发达地区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避免盲目接收发达地区的落后工艺设备,严格限制污染型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吸取其它区域“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强化清洁生产和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并实行工业污染的集中处理和集中控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切实保护好工业区内的各类重要生态用地,任何工业企业不得随意侵占。

六、农业发展规划实施策略

(一)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

三水区水产、畜牧和蔬菜已发展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具备市场拓展及融资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其监管力度,防止恶性、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出现。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二次增值;细分市场,鲜活农产品主销珠江三角洲市场,深加工产品主销外省及国际市场。

(二)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的联动模式

农业的基础地位体现在为其他产业提供各种原材料、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稳定保障。但部分镇村工业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须下大力气治污并恢复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三水区工业可就地取材,开展农产品流通与深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全面执行农业产业化相关制度

为提高三水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产品生产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农民持证上岗”制度、产品质量认证(ISO9001)制度、HACCP产地认证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以切实保障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继续推广和完善“市场 + 流通大户 + 农户 + 基地”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大批种、养殖业基地,积极扶持农民种养企业家和流通大户,促进全区农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四章  农业园区总体功能布局与总体规划

一、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三水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其农业发展条件与基础,将全区划分为农业板块、工业板块和城市板块三大板块。

农业板块内部以北江为发展轴将五大农业园区串联起来,构建“一江两岸”农业产业带,形成“山相隔,水相连”的“一轴五园一带一心”的总体功能布局。

l  “一轴”――根据三水区农业板块区位条件,以北江干流为农业发展轴,联系南北五个农业园区。

l  “五园”――迳口(含原六和)、大塘、芦苞―乐平、青岐和白坭等五大农业园区,以北江干流为发展轴,形成“一轴串五园”格局,利于园区之间相互辐射、示范、以及带动作用的发挥。

l  “一带”――依托芦苞镇辖区内的温泉、高尔夫球场以及芦苞祖庙等资源优势,在芦苞涌两岸构建生态隔离带、重要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走廊。

l   “一心”―在乐平镇建立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与信息服务中心。

二、“五园一带一心”总体建设规划

(一)迳口农业园区――以鸡(猪)―蔬菜(果、林)为核心的农业园区

1. 概况

迳口农业园区位于三水区西北部,约136.89km2,为山谷平原地带,周边峰峦环绕,空间相对独立,环境优美,包括佛山市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属佛山市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以及迳口东洲万亩农业现代化园区,该园区已初具规模,成功引进按照欧盟标准生产的大型蔬菜企业;南部的六和因温氏集团(三水分公司)入驻,“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氛围已经确立并得到推广。该区为狭长的山谷盆地,适宜发展盆地农业、坡地农业。以温氏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使迳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迅速。

2.发展目标

以外向型蔬菜生产、“公司+农户”的养鸡(猪)模式、绿化苗木以及水果种植为核心的复合型农业园区为主导发展方向。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推广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积极引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引导农民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向都市型农业方向发展。该园区山塘散布、溪水漫流、花果飘香、林木葱翠,有一狭窄通道联系内外,应营造“曲径通幽而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景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亦应成为该园区的重要发展目标。

3.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区

包括马拉坳山脉、牵丝过山脉、观音山脉以及南部原六和境内的大片林地所在区域,面积约60.10km2。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本区发展的重点是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生态环境,恢复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建立森林公园或森林自然保护区,切实做好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的保护;严格控制本区工业类型与规模,禁止一切可能导致森林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人为破坏活动。

东洲围绿色蔬菜园区

迳口中部的东洲围由两条河流环抱,地平土肥且连片分布,可发展优质蔬菜和夏季叶菜供应珠江三角洲市场。该区可建成蔬菜生产观光体验区,设立名优特及观赏蔬菜展示区、野生蔬菜资源圃区、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区、设施蔬菜生产展示区、健康饮食和食疗区等。规划面积10000亩,近期建成市级重点农业生态园,远期建成国家级蔬菜生产基地。

以山塘为中心的水产养殖

迳口水产养殖历史悠久,鉴于山塘较多,鱼种丰富多样,休闲渔业成为其发展重点,以娱带渔、以渔养娱”,发展水上乐园、休闲垂钓、体验渔庄、特色餐饮等娱乐休闲设施,游客置身其中,尽亨休闲垂钓乐趣,品尝可口的特色菜肴,体验渔家风情。大型山塘可实施鱼牧综合养殖,鱼、菜、果、林、畜并举,重点发展苗种繁育。

④坡地“鸡(猪)―果”生态种养区

谷地周围海拔120-200m坡度低于25?b的丘陵,环状种植香蕉、荔枝、龙眼、杨桃等具有典型亚热带特色的果树品种依托温氏集团(三水分公司) “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继续强化以养鸡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品种主要为粤黄鸡。同时,充分利用果树间的空隙地,大力发展瘦肉型猪的养殖,形成万亩山地综合开发示范区,实现“坡地种果树,果下一群鸡,果下一栏猪”的生态养殖模式。

⑤绿化苗木种植区

在原六和3000多亩榕树种植的基础上,加大丘陵缓坡地带绿化苗木的种植力度,实现其经济效益。

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观赏区

支持落户迳口的佛山市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该园区占地768亩),将其办成市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科研、示范基地及都市农业的观光基地。

(二)大塘农业园区――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区

1.概况

涵盖大塘镇“三水大道以西、迳口农业园区以东”的地区,面积约16.59km2,畜牧、蔬菜、水产业均较发达。规划构建的大塘农业园区,面积16000亩,首期3000亩工程已基本完成,其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格局,耕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 发展目标

该园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规划建设畜牧良种区、优质蔬菜种植区和优质水产养殖区,将其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国家级畜禽品种“三水白鸭”的种苗繁育基地。

 

 

3. 功能分区规划

①北部畜牧良种区

结合国家级原种场的引进和现有鸭苗繁殖企业,将园区北部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优质鸭苗繁育中心和科研基地。规模1500亩,其中露天种鸭养殖场1000亩,鸭苗繁育房50亩,禽畜研究中心50,其余为生态隔离林带或绿地。

中部优质蔬菜种植区

园区中部主要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或自身进行蔬菜种苗繁育;品种以黄瓜、大白菜以及黑皮冬瓜等为主,在首期3000亩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远期将种植规模扩大为7500亩。

南部优质水产养殖区

园区南部通过对现有鱼塘、水域进行标准化整治,引进新品种,进行水产种苗繁殖,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继续扩大本地有潜力品种的养殖规模,扩大“四大家鱼”、淡水桂花鱼的养殖面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养殖产品;培育市场潜力大或适合出口、加工的后续优势品种,在小面积水域内进行养殖实验和研究,待技术成熟后即可大面积推广;在养殖模式上重点发展连片500亩以上的“名特优”商品鱼养殖生产基地,规模7000亩。

(三)“芦苞―乐平”农业园区――以畜牧、水产为主的基塘系统示范性农业生态园区

1.概况

位于三水区中部“核心”地带,基塘连片,范围包括“三水大道以西―三花路以北”的芦苞、乐平所属农业用地区,面积81.31km2,为国家级畜禽品种――三水白鸭的主产区。

2.发展目标

该园区为三水白鸭的国家级生态养殖繁育基地,应将乐平镇白鸭养殖向园区集中,增强禽病突发防疫防范体系。整治“鸭―鱼”基塘系统,规范白鸭养殖规模,适度发展水产业,美化塘基,完善连片基塘区的农田路网建设,建立“白鸭养殖试验区”,健全白鸭等禽病监测系统、健康养殖环境监管系统,培育流通组织。开辟若干兼具美化、绿化、高效的“鸭―鱼”基塘系统供观摩学习。

3.功能分区规划

乐平镇鱼―鸭养殖区

主要位于园区的东河片。采取标准化示范区模式,形成“点状辐射―面状生产―条状运输”的格局。以鸭(鹅)种禽繁育场为核心,向周边农村专业户辐射,通过提供良种、技术等服务,建立“企业 + 农户”合作体系;发展连片500亩以上的大规模基塘系统,“鸭(鹅)―鱼”生产与塘基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在宏观上形成“生产―科研―休闲”并重的示范性主题园区,以接待其他兄弟县市的农业观摩活动;该园区靠近西南街道及其北部山塘低山丘陵林地,建构以西南街道为核心的融“山塘林地―云东海―示范性养殖观摩”为主线的大规模复合型都市农业旅游区。

芦苞镇“鱼―猪”养殖区

主要位于园区的西河片。采取专业户形式的中小型猪场,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单户规模的年上市在100-3000头之间,为“鱼―猪”生态养殖模式,1亩鱼塘配养8猪,在符合卫生间距的前提下(不小于200-300m),适当集中,按小区管理。该园区东临北江、西临低山林地,为北江的冲积滩地,远离人口密集区或城镇,空间上独立,便于防疫与管理,也便于猪粪的集中处理。

(四)青岐农业园区――以水产、畜牧(养猪)为核心的基塘系统养殖区

1.概况

位于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的青岐半岛,面积28.34km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景色壮丽,生态环境良好,为三水区传统的水产、畜牧养殖大区,以饲养瘦肉型猪和鹅为主。2004年猪的存栏量达到6万头,占三水区猪总存栏量的25%左右;种鹅的存栏量15万只,占三水区的1/3

2.发展目标

建构外围“绿树为墙,碧水环绕”,内部别有洞天的“方格状”的“猪――鱼”基塘系统,尤其是利用“三江”洁净江水,发展绿色健康水产业。该区适合开展立体生态养殖业的观摩体验与旅游观光,以领略“三江汇流”的独特美景,品味绿色健康水产品。考虑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规划在近期既发展优质水产,也发展水产畜牧立体养殖;中期全面推广优质水产养殖;远期则作为建设预留用地。

3.功能分区规划

①以“猪―鱼”生态养殖模式为主题的园区

青岐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适合本区域特色的水产养殖模式,即“花卉―鹅种苗―猪―鱼”的立体养殖模式。考虑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猪粪等会污染水质,影响水产品质量,同时亦为确保三江汇流区域城市远期饮用水取水点的水质安全,规划在该区逐渐减少生猪饲养量,直至全部取消。因此,在远离西江、北江的西北部地区,近期内仍发展“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②优质水产养殖区

青岐半岛地处三水区“三江汇流”区,水质优良,无污染。为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发展无污染的水产业,形成优质的、高档的、可供应国际市场的水产品,规划近期在西江、北江沿岸区域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中期则全部发展优质水产养殖。

③“三江汇流”旅游观光区

“三江汇流”带来了旷阔的江面,江面上船舶穿梭,河心小岛上种满甘蔗、芦苇,适宜开展旅游观光。可建设美丽长堤、竹筏漫游、江心岛畅游、鱼趣乐园、美食天地等旅游景点。

 

④建设预留用地区

根据佛山市三水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三水区的城镇建设将逐步向西拓展,城区部分设施也将随之西移,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在远期将青岐半岛作为建设预留用地,而水产、生猪等养殖则将逐步停产。

(五)白坭农业生态园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业园区

1.概况

位于三水区白坭镇西南部的解放沙联围、西岸旧码头公路以北樵桑联围以西以及金竹,灶头连片林地,面积8600。主要位于联围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为三水区名牌出口蔬菜黑皮冬瓜的主要产区。

2.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联围内耕地易灌易排的优势,以及农户种植黑皮冬瓜的经验,规划将本区构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1+3生态经济区。

3.功能分区规划

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据白坭镇工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农田保护要求,规划将白坭镇解放沙联围、西岸旧码头公路以北樵桑联围以西地区划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1+3生态经济区

利用现有金竹、灶头连片约3500亩的林地、利宝时山庄以及白金生态百果园、岗头村梁士诒总理故居、总理墓和周村村委会银洲村贝丘遗址等旅游资源,将其建设成为具有茂密丘陵林地、山水兼具、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主导的区域,即1+3生态经济区。

(六)芦苞涌生态隔离带和休闲度假区

1.概况

该区位于芦苞镇境内的芦苞涌两岸,北部以芦苞与大塘的行政边界为界,南部以县道(X528)和省道(S118的连线为界,约51.59km2

2.发展目标

在芦苞涌两岸建设生态隔离带,可缓解工业废弃物污染,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亦可凭借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带动农业观光度假旅游的开展。通过芦苞涌的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

3.功能分区规划

考虑芦苞涌南部的乐平镇是三水区的中心工业区,是全区的工业重镇,为此,隔离带主要在北岸的缓坡丘陵开展优质花卉与优质蔬菜生产,同时依托芦苞祖庙、温泉、高尔夫球场等旅游景点及设施,开展休闲度假产业;其南部则不考虑作为农业的长期发展区域。

(七)农业物流中心

由于乐平镇的三花路与大南路交汇处位于三水区的中心位置,邻近周边县、市的农业产地和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并且附近农产品丰富。因此,规划在此交汇处,即大岗回环的附近建立三水区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面积500亩左右。


第五章农业发展规划实施策略

农业发展规划事关大局,关系着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土地增效为核心的农业发展策略成为本次规划的灵魂。考虑到“三农”问题“盘根错节”,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家咨询,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争取社会各阶层、团体的大力支持,以保证规划园区各项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得以贯彻实施。

一、政策保障,规范运作

农业园区不仅要办成“展示型”园区,而且要办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型”园区;不仅要办成示范区、试验区,而且要办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济主题园区;不仅要发挥示范推广功能,而且要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这样园区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凸现,才能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来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运作。

1. 摆清政府角色

政府负有推广农业技术和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责任,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集中展示先进农业生产的载体,应由政府统一政策、资金和技术;农业园区涉及复杂的“三农问题”,政府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避免出现“坑农、伤农”及群体上访事件。

2.公司化与市场化运作

公司化运作指的是农业园区开发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要明晰产权关系,使相关主体的产权关系明晰化,实行产权股权化,即将园区资产资本化、股权化,通过评估、作价、折股,使园区各资产主体责权利紧密结合;重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作价折股,以激励园区的研究开发工作,保证园区建设不断创新,良性循环;在基础设施、产业经营、大型项目建设中应成立独立公司,包括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变政府投入模式,实行项目包装、业主开发、公司化规范运作;政府履行规划管理、政策制订、协调服务职能。

3.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打响品牌,培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作用,依托园区的科技和管理优势,在名优新品种推广、生产、贮藏、加工等方面服务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逐步提高园区及周边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市场化的集成度,提高园区及周边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4. 协调各方关系

政府要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市、区、农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园区与农场关系,处理好园区与农户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尊重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资金保障,多元投入

突破单一的政府投入模式,建立多元、灵活的投入机制,是农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 拓宽融资思路和渠道

企业可直接投资,亦可实行间接融资,如银行贷款、金融租赁、政府专项基金扶助等,也可以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投资后,按拍卖、转让租赁等方式交给企业经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突出业主在投资中的主导地位。三水区提出农业园区要“以社会投资为主,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投资参与园区建设”,除区政府500万元/年(2005-2010)的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用于配套经市政府批准建设的农业园区和经区政府批准建设的农业园区之外,镇(街道、经济区)财政要根据自身情况亦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如市级农业园区按照市、区、镇1∶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区级农业园区按照区、镇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此外,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04]174号)的有关精神,可将全区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2. 突出重点进行招商引资

鼓励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体种养大户、科研院校、科技人员、外商等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园创业。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重点引进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旅游、服务等项目。侧重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包括粮食、水果、水产、畜禽等产品加工,以形成园区产业链,加快园区及周边农业产业化进程。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不能光靠“支农”或“补农”的良好愿望,同样也要盈利。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完善新技术孵化机制、健全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软环境转变。

农业园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集聚效应,以园区适宜创业、适宜发展、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编制好项目,坚持项目投资业主制,增强项目的吸引力,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建设。要采用上门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大力引进实力雄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

三、科技保障,打造优势

农业园区要重视加强对现有传统项目的改造、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引进以及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密切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生产技术,认真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更多科技成果率先在农业园区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落户园区;注重搜集农业科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源源不断地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根据入世后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加剧和国内消费变化,着重推进标准化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打造园区“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2. 科技创新

寻找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三水区农业生产企业已与农业科研机构,如华南农业大学、农科院等互相渗透、互相联合,初步建立若干科研型企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但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要加强科研机构与涉农企业的联姻,培育一批既具有雄厚科技实力,又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科研企业。允许科研人员进入园区兼职,允许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示范区建设,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带头兴办各类科技园区,根据贡献大小,按成果分成。

四、设施保障,构建基础

在各农业园区现在硬件配套设施基础上,努力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水、电、气以及网络通讯的畅通,同时实现园区场地的平整化,即在园区真正实现硬件配套设施的“五通一平”。

1. 通路

为保证各农业园区的协调、高效、健康发展,应提升规划园区内的道路等级,路面“黑化率”在近期应达到100%

2. 通水

为保证居民饮用水质量,各规划农业园区所辖村委会所在地的自来水使用率应达到100%。园区外农村自来水使用率在近期达到80%以上,中期达到100%

3. 通电

各规划农业园区应在近期实现100%的通电率。

4.通讯

为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促进各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应在各园区大力加强网络建设,普及网络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方便、快捷的网信息传输渠道。各园区网络使率在在近期达到30%、中期达到60%,远期达到100%。此外,由于电视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话则是现代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为此,各园区有线电视以及电话的入户率在近期应达到80%,中期达到100%

5. 通气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植被破坏,农业园区应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在近期达到60%、中期达到80%,远期达到100%

6. 土地平整

据各园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使园区土地平整化,农田标准化,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五、队伍保障,促进建设

1. 组建园区临时管理委员会

在园区建设初期,政府应组建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区长为副组长、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国土、旅游、环保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三水区农业园区临时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建设以及运营等各项事务。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落实办公经费和业务接洽与协调工作。同时在园区所在镇组建以镇长为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园区临时管理办公室,负责该镇农业园区的组织领导与日常管理工作。在园区开发建设成熟后,则退出农业园区的管理。

2.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相关农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领导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人才库”。专家组在园区临时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人才库”则根据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服务。

3.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进园创业,积极争取国家在园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试验站。农业园区需要农业科技人才,更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尤其需要园区周边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懂生产的新型农民。因此,在引进、培训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应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加强园区周边农民的素质培训。


第二部分   专题规划

第一章  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一)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三水区畜牧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53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3.18%,是三水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鸟、瘦肉型猪是三水区畜牧业的两大主导产业。据统计,2004年,三水区家禽上市量4212.95万只,比上年增长23.21%,出口的鸭、鹅占广东省出口香港市场的20%上市肉猪58.63万头,比上年增加9.14%

畜牧生产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全区生猪饲养出栏率达220.67%,比上年提高了4.74%;肉类产量10.64万吨,比上年增加11.49%。

畜牧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区已涌现出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三水分公司、三水联科畜禽良种繁育场等农业龙头企业。

良种广泛普及。目前,三水区已全面普及良种畜禽,如三水白鸭、乌鬃鹅、黄羽鸡等。尤其是三水白鸭,其配套系(品种)的选育技术通过了农业部国家畜禽审定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审定,是国内首批通过鉴定的水禽品种。

(二)发展趋势

1.畜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畜牧业生产逐步从人口密集、环境压力大的城乡结合部向丘陵地区和渔业发达的水网地带转移。在水网发达的乐平、芦苞、大塘、青岐等地,以大规模养殖生猪和水禽为主;在大塘、迳口等丘陵、山地,则以养鸡为主。

2.畜禽养殖结构趋于优化

三水区的畜禽饲养结构已发展为猪、鸭、鸡、鹅并举的新格局。耗粮型的猪肉产量和节粮型的禽肉比重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逐步趋于稳定。

3.推广无公害养殖模式,走健康养殖之路

目前已建成4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分别为西南街道河口木棉无公害肉猪基地、大塘镇六和温氏无公害畜牧基地、乐平镇大岗白鸭养殖基地、迳口华侨经济区无公害果园鸡基地。

4.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

三水区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了"小生产、大群体"的经营格局。

5.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和流通

三水区正积极引进、扶持畜禽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推动三水区畜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发挥三水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二、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畜禽生产规模和总量持续增长,畜牧业发展还有较大空间与潜力

三水区畜牧业产值连年增长,养殖业效益趋于稳定,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同时,佛山市畜牧业正从禅城区、顺德区和南海区逐步转移到三水区和高明区。2004年,三水区的畜禽饲养量增幅在10%左右,而其余地区的增速已大大减缓,三水区畜牧业发展还有较大空间与潜力。

2.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有利于未来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畜牧业发展呈现猪鱼结合禽果(鱼)结合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充分利用了畜禽排泄物,消除畜禽养殖所造成的污染,并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了畜牧生产的综合效益。

3.动物防疫体系完善,管理体系运作高效

基本形成了区、镇二级畜牧兽医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畜禽疫病的发生率、畜禽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了放心肉、放心蛋、放心奶,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畜牧产业化初具规模,龙头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三水区政府努力引进、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基地联结广大农户,成为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三水区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

(二)劣势分析

1. 畜禽品种结构不均衡,畜禽饲养未能适应市场导向,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三水区畜禽品种以猪、鸭和鸡为主,节粮型畜禽发展缓慢,如牛的比重不到1%。畜禽生产者的投资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致使供需结构不平衡,供给过剩与需求短缺同时存在,阻碍了生产的正常发展。

2.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三水区畜禽养殖以农民单家独户的饲养方式为主体,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冲击。畜产品加工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尚无真正的畜产品加工业。

3.畜牧业生产服务环节薄弱

据调查,青岐村猪苗的来源分散,不利于卫生防疫。同时从事饲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的企业多数为经销商而非厂商,不仅不利于畜产品的稳定、安全生产,同时也增加了质量控制与管理难度,难于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畜牧业的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水区在建设畜禽健康养殖小区方面的工作滞后,虽在部分畜牧养殖场实施了《动物防疫合格证》制度,但在一些水网发达的地方,生猪和水禽的饲养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出现环境污染趋势。

三、指导思想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调整畜牧业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重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龙头企业组建为突破口,根据三水区的地理情况,广泛引资,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提供鲜、活、优的畜禽产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

四、规划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畜牧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发畜产品,占领区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

2.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引进、培育新品种、新资源;保持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使畜产品达到新、特、优标准,保持适应市场需求的良好状态。

3. 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规划依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29-2001)--无公害食品-猪肉,农业部2001年9月3日发布,2001年10月1日实施

3.《兽药停药期规定》,农业部公告第278号,2003年5月22日

4.《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1月1日实施

5.《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3号,2002年5月24日

6.《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4月1日实施

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9号,2001年5月

五、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2005-2010

至2010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6.5%,年递增5%。三鸟和肉猪年上市量分别达到6000万只、70万头;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措施;继续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广鱼塘养鸭养鹅养猪、林下养鸡、果园养畜的立体生态饲养模式,控制环境污染;继续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普及和提高饲养管理技术。

2.中期目标(2011-2015

至2015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年递增5%。三鸟和肉猪年上市量分别达到8000万只、80万头;良种广泛普及;逐步形成畜牧业区域化、主题化布局,建成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加强动物保护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3.远期目标(2016-2020

至2020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下降并稳定在40%。三鸟和肉猪的年上市量分别下降至6000万只、65万头;畜禽养殖业结构优化,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畜禽深加工环节完善,形成名牌深加工畜产品;养殖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六、规划项目

(一)畜禽养殖生产技术规划

1.瘦肉型猪推广及综合配套技术

2.良种鸭、鹅推广及综合配套技术

3.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及配套技术

4.水产水禽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及配套技术

5.猪―蔬菜―果―林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及配套技术

6.畜牧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

 

(二)畜禽养殖品种规划

在品种结构上应坚持以生猪、“三鸟”为主体,适当发展草食类畜禽的生产。瘦肉型猪品种主要为杜大长三元杂肉猪;肉鸭品种主要为三水白鸭;肉鸡品种主要为粤黄鸡;鹅品种主要为乌鬃鹅。

(三)畜禽养殖主题园区规划

青岐农业生态园区和芦苞-乐平农业生态园区西河片发展水产生态养殖模式;芦苞-乐平农业生态园区东河片和大塘农业生态园区发展水产鸭(鹅)生态养殖模式;迳口-六和农业生态园区实行鸡(猪)―果(蔬菜、林)生态养殖模式。

1.水产―猪生态养殖模式为主题的园区规划

① 园区范围

本主题园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青岐农业生态园区和芦苞-乐平农业生态园区的西河片(主要为芦苞镇)。

② 环境条件及养殖现状

青岐村:位于三水区西南部,由西、北、绥江三江环抱,生态环境良好,是传统的畜牧大区,主要以饲养瘦肉型猪和鹅为主。2004年猪的存栏量达到6万头,占三水区猪总存栏量的7.5%左右;种鹅的存栏量15万只,占三水区的1/3。

芦苞镇:位于三水区的中部,北江穿镇而过,水源充足。2004年三鸟上市量462万只,肉猪上市量4.7万头,仔猪上市量6.5万头。芦苞瘦肉型猪远销全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③ 园区规划

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上述两个区分阶段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项目。猪场建设采用专业户和规模化养殖小区两种形式。

专业户形式的中小型猪场:以饲养瘦肉型商品猪为主,规模在年上市100头-500头之间。采用水产―猪生态养殖模式,1亩鱼塘限养8头猪。由于清粪污水量大,污染物含量高,不仅造成水质污染,而且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因此猪场必须采用机械或人工清粪,猪粪能及时清除,尽量做到粪和尿、水分离;限制用大量的水冲洗猪舍,育肥猪冲洗用水量控制在50L/头/日,猪场污水悬浮物(SS)含量很高,养猪业主可自行建设的沉淀、隔渣设施,最大限度地去除污水悬浮物,降低污水的污染负荷后再排入鱼塘。

规模化养殖小区:在符合卫生间距的前提下(不小于200-300米),将专业户形式的中小型猪场适当集中,按小区管理,规划区可以分若干个养殖小区,以饲养瘦肉型商品猪为主。从畜牧废弃物处理与生产管理的角度考虑,要求养殖场周围必须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其粪污,每50头育肥猪须有1公顷土地,家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必须全部还田。小区所产生的污水须经固液分离和厌氧处理后才能排入鱼塘

由于青岐村作为未来建设预留用地,芦苞镇又位于三水区未来的水源保护区,因此该主题园区近期规划的目标为适度发展生猪生产,将养猪专业户适当集中,发展无公害养殖小区;中期规划的目标应逐步减少生猪的饲养,改善养殖环境;2016年后养猪业应逐步辙离该主题园区。

2.水产―鸭(鹅)生态养殖模式为主题的园区规划

① 园区范围  本主题园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芦苞-乐平农业生态园区的东河片(主要是乐平镇的南边村)和大塘农业生态园区。

② 环境条件及养殖现状

乐平镇:乐平镇位于三水区中部,是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之一,享受省加速小城镇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乐平镇畜牧业主要以饲养白鸭和生猪为主,尤其是白鸭,肉质滑嫩的南边鸭曾荣获区科技进步奖。

大塘镇:位于三水区西北部,是三水区三高农业的重要生产基地。2003年三鸟上市量876.31万只。大塘鸡、大塘乌鬃鹅远近驰名。国家级新品种三水白鸭原种场-三水联科畜禽良种繁育场也位于大塘镇。

③ 园区规划

三水区水禽业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占有一席之地,在生态养殖中取得丰富的经验。水产―鸭(鹅)养殖模式是三水区常见的生态养殖模式,形成独特水面养鸭(鹅),水中养鱼的景观。为防止鱼塘水质污染,必须严格控制鸭(鹅)的饲养规模和饲养量,1亩水面限养鸭(鹅)200-300只。鸭粪要及时清除,采用简易的分格槽式发酵池方式进行堆肥处理,制成肥料并全部还田使用。

大塘农业生态园区已经拥有国家级新品种三水白鸭的原种场,但现有三水白鸭的饲养规模较小,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大塘镇鸭的养殖规划主要以种苗为主,充分依托三水白鸭原种场,积极发展三水白鸭种苗繁殖场。

芦苞-乐平农业生态园区的东河片(主要是乐平镇)主要进行商品肉鸭的养殖,采用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形式,通过企业+农户的合作体系,以鸭(鹅)种禽繁育场为核心,向周边的农村养殖专业户辐射,通过提供良种、技术等服务,降低生产风险。养殖小区的建设要符合卫生间距(小区与小区之间距离不小于200-300米),严格控制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把肉品卫生和兽药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有效控制猪、鸡、禽等疫情,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水区养鹅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必须加强对乌鬃鹅的品种改良,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扩大饲养规模。具体方式可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把种鹅生产和肉鹅生产统一起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3.鸡(猪)―果(蔬菜、林)生态养殖模式为主题的园区规划

① 园区范围  本主题园区主要位于迳口-六和农业生态园区。

② 环境条件及养殖现状 

迳口华侨经济区位于三水区西北部,东西两面群山环抱,形成一个狭长的山谷盆地。迳口的环境条件奠定了迳口农业发展的特色?D盆地农业、坡地农业。该区畜禽养殖面积达500多亩,畜牧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尤其是温氏公司+农户合作畜牧业发展空间大,是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③ 园区规划

本园区内已有的大塘镇六和温氏无公害畜牧基地、迳口经济区无公害果园鸡基地两大无公害产品基地,今后应继续依托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三水分公司雄厚的资金、技术力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遵循公司+养户的经营模式,采用鸡(猪)―果(蔬菜、林)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绿色畜禽产品

鸡(猪)―果(蔬菜、林)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果园(林)的空间资源,养殖畜禽。果园(林)内的多种间作物和昆虫,为养殖畜禽提供了大量饲料和蛋白资源。鸡自然放养,自由在树下活动觅食,有效地控制了虫害和杂草,而且生产出肉质鲜嫩、味道爽滑、深受消费者欢迎的 "果园(林地)鸡"。鸡粪和猪粪入堆肥池,经发酵转化成优质有机肥,同时杀灭病菌虫害,实现无害化,可以用作果园(蔬菜、林)基肥,改良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使作物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也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气用作生活能,沼肥返回果园(蔬菜、林),作为有机肥。该生态养殖模式要求养殖场周围必须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其粪污,每5000只肉鸡或50头育肥猪须有1公顷土地,并规定每公顷土地最大用量为4t畜禽粪便。这种模式把种植与养殖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果园鸡”的养殖技术:果园养鸡以放养为主,舍饲为辅,其生产环境较为粗放,应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的地方鸡种进行饲养。鸡舍一般建在果园居中地段,采用简易竹架结构搭建高约2米、跨度5-6米,长度10-30米的简易鸡舍,饲养密度约为每平方米20羽,每棚养鸡2000羽/批。3周后出棚散养,鸡在园中取食虫、草及落果,同时结合部分饲料饲喂。每年在果园中散养鸡3-4批,果树用药和养殖消毒要统筹兼顾,保证水果生产和鸡饲养安全。

七、实施对策与措施

(一)依靠科技,强化服务

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抓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示范基点建设。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二)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安排重点产品和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扩大水禽特别是三水白鸭的饲养规模,限制生猪生产。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

(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制定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把畜牧业作为发展三水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四)加强执法,依法治牧

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涉牧法律法规,增强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遵法守法意识,有效控制猪、禽等疫情,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开拓市场,搞活流通

在畜禽集中产区,加快组建畜产品贸易专业市场。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广辟销售渠道,鼓励各类畜牧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

(六)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禽产品

畜禽养殖项目建设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要注意维护好当地的生态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消纳当地畜禽粪肥时需要考虑足够的农田配套和合理布局,以防止土壤、水域和空气污染等问题。